育兒資訊
《關於育兒的迷思(嬰幼兒探索學習篇)》之一
兒嬉?不兒嬉!
2021.06.01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愈來愈多育兒專家指出,遊戲對於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極為重要,遊戲更是嬰幼兒探索學習的主要方式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然而,或許不少家長會問:我們不是經常說“勤有功戲無益”嗎?孩子們不是趁早開始學習才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嗎?有這種想法的家長們要注意啊,這些成年人的想法,很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傷害呢!若家長們能多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真正的需要,對遊戲有更多的認識和重視,孩子其實也能夠從遊戲中獲益良多!所以,“兒嬉”可不“兒嬉”呢!只有“玩得對”,孩子才會有一個幸福和值得回憶的童年!
專家指出,0至3歲的孩子充滿着好奇心,他們有探索周邊環境的本能。正因為這樣,他們十分享受“玩”所帶來的樂趣。若這時候家長用刻意灌輸的方式去迫使孩子成長,要求他們學習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技能和學科知識,很容易會令孩子產生挫敗感,甚至造成厭惡學習的情緒,影響其日後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保障孩子遊戲的權益!同時,筆者在這裡也想借遊戲的課題跟家長們談談遊戲和玩具的關係:在選擇玩具時必須慎重,並確保玩具符合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需要,否則只會消磨孩子的時間和精力,無助孩子的成長。而且,家長們千萬別萌生“以玩具替代己責”的念頭!要謹記,玩具既不能夠代替,也不能夠補償父母親的陪伴!
那麼,家長們如何能讓孩子既玩得開心,又“玩得其所”呢?以下提供三個進行遊戲時的考量原則。
首先,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切忌揠苗助長。就像植物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等過程一樣,孩子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每一次的成長和進步都源於時間和經驗的累積,而遊戲正正可以為他們帶來這些累積。父母們要對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心,留意孩子的成長規律、學習興趣與需求,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從遊戲、自由活動中進行探索、體驗、模仿與思考。這樣一來,孩子定能從遊戲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認知、社交、體能等多方面的能力。這遠遠勝過一些機械式、功利性的“課程”或培訓呢!
其次,重視玩具與遊戲的目的和意義。遊戲、玩具的種類繁多,孩子能從中獲得的體驗亦各異,家長們應該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來進行挑選。譬如說,當1歲以下的嬰兒在發展抓握能力時,家長可以為其提供安全的軟膠抓握玩具或柔軟的布偶;當1至3歲的幼兒在發展語言能力時,家長則可以提供布偶書,陪伴孩子一起閲讀和進行互動。此外,與孩子進行遊戲時,若家長可預先瞭解或知道這個遊戲是讓孩子探索甚麼,便能夠更有效地給予孩子指導,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和感受,完善遊戲的玩法等,讓孩子有更好的體驗!家長們更可以與孩子一起動手製作玩具,或將收拾玩具、摺疊衣服等家務變為有趣好玩的小遊戲或小比賽。所以,其實只要父母肯花心思,孩子的遊戲是可以變得更有學習意義的!
最後,與其允許孩子玩,不如跟孩子一起玩!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最好的玩伴!上幾期,筆者已重複強調了家長陪伴嬰幼兒的重要性,而高質量的參與式陪伴更是“事半功倍”!譬如說,對於初生嬰兒,音樂與父母的聲音、對孩子輕輕的觸摸、父母的笑容等都能對其產生影響,幫助孩子發展感官與互動能力。而隨着孩子的手眼協調和運動能力提升,父母們就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探索各式各樣的玩具與外界環境。如上所述,即使父母因工作而奔波勞碌、缺乏時間,也絶不應該試圖用玩具去代替或彌補自身的陪伴,反而要更加珍惜與孩子共同玩樂的時間,哪怕是短短的十餘分鐘,只要全身心參與其中,在過程中與孩子多交流、互動,不僅會提高遊戲和陪伴的質量,還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與關愛!
總括而言,遊戲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經歷,亦是孩子探索學習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家長們應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讓孩子盡情遊戲,並從遊戲中學習和感受世界。不過,孩子的遊戲也是大有學問的:父母們只有親身參與,陪伴孩子一同遊戲,認真考慮各類遊戲和玩具的適宜性,才能真正讓孩子進行探索學習,讓“兒嬉”變得不“兒嬉”!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