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資訊

《關於育兒的迷思(嬰幼兒成長過程篇)》之一

解開孩子“叛逆”的密碼

2021.08.12

為人父母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己的乖乖仔/乖乖女竟變成了“百厭星”!不管你提出怎樣的要求,他們都總是跟你唱反調——“不刷牙!”“不洗澡!”“我不要!”……有時候,他們甚至會爭搶東西、故意推撞,還莫名其妙地哭鬧和發脾氣,怎麼哄都無濟於事。這是為甚麽呢?家長們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這些“叛逆”行為呢?

如果我們能多了解一些孩子成長的需要和規律,便能找出破解這些“叛逆”的密碼了。幼兒大約從18個月大開始,就會進入語言發展的“爆炸期”,但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較語言理解能力慢,所以只能用有限的字詞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若表達的過程不順利,孩子很容易就會因為挫折感而產生忿怒或是不安的情緒。此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已有初步的自主意識,即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可能會為了維護、表現自己的獨立性而頻頻向父母說“不”,甚至大喊大叫。不過,父母們可感安慰的是,這些“叛逆”行為的出現,某程度上其實表明了孩子正在成長啊!

然而,除了因能力發展和自主意識形成而誘發的“叛逆”行為外,家長們須注意,孩子的攻擊性言行也可能是在模仿成年人或照顧者的行為時所產生的,所以我們務必小心自身的言行。研究發現,大部分有攻擊性的孩子,都來自於會使用體罰和指罵的家庭(1),這說明了家庭氛圍對孩子行為起着決定性的影響!若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不融洽,常採取較為敵對,甚至暴力的溝通方式,嬰幼兒就會潛移默化地習得這些攻擊性言行。再者,若家庭成員之間的教養態度或育兒觀念不一致,也可能會導致孩子困惑和無所適從,進而引發更多“叛逆”或攻擊性的行為。

那麼,家長們在面對孩子這些“叛逆”行為時,可以怎樣更有效地處理呢?以下是三項建議。

第一,與孩子溝通時,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使用描述性而非批判性的語言。如上所述,幼兒在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時仍存在困難,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不恰當的情緒表達時,首先要尊重和接納孩子,耐心引導孩子分享其“叛逆”行為背後的想法和感受。具體而言,家長們可以先聆聽孩子的心聲,盡量使用描述性、客觀的語言而非批判性的語言來回應孩子,例如用“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你的玩具壞了”來描述當下情況,而不是說“你太容易哭鬧了”來批評孩子。相信通過家長的接納和引導,孩子定能更好地學習情緒表達!

第二,將情緒的安撫與規則的建立分開處理,逐步引導孩子建立自律意識。在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時,家長可先處理和安撫孩子的情緒,而當孩子慢慢冷靜下來後,再告訴孩子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意識到規則背後的意義,逐步建立自律的品格。此外,父母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建立行為守則,比如“一回到家,首先要和家裡的人打招呼”、“如果浪費食物,明天就不能吃小餅乾了”……要注意的是,家長們必須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更樂意接受和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呢!

第三,家長要時刻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和諧的家庭氛圍。如前文所述,家庭的氛圍和家庭成員的處事方式起着關鍵的作用,所以家長必須避免在孩子面前展露攻擊性的言行,以免孩子模仿。此外,家庭成員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也要盡量保持平等和相互尊重。譬如說,當孩子向父母說“不”時,引導孩子說出原因,並同時尊重孩子的選擇;而當孩子表現良好時,也給予適當的認可和獎勵。從日常生活出發,與孩子共同學習情緒調節,建立起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隨之而減少。

調節自己的情緒、建立規則意識等,是孩子們從小就要修習的課題,但這些都不是輕而易舉之事。不過,只要父母們懂得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為孩子樹立榜樣和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圍,助孩子形成自律的意識,孩子們定必能以更積極、正向的情緒和行為,面對成長路上的風風雨雨!

(1) Riley, D. A. (1997). The defiant child: A parent’s guide to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Lanham, MD: Taylor Trade Publishing.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